首例銷售偽劣兒童口罩民事公益訴訟案在杭州宣判 案涉賠償款將專用于未成年人新冠疫情防治
10月20日,杭州互聯網法院組成七人合議庭,由杜前院長擔任審判長,公開在線開庭審理公益訴訟起訴人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檢察院訴被告呂某侵權責任糾紛民事公益訴訟一案,并當庭宣判。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8萬。據了解,該案是全國首例銷售偽劣兒童口罩民事公益訴訟案。
杭州互聯網法院認定,被告呂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通過互聯網向不特定消費者銷售偽劣兒童口罩的行為,侵害了公共衛生安全,危害不特定未成年人的健康權益,依法應在全國性的新聞媒體上發布警示公告、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公共利益損失25萬余元,賠償款用于全社會未成年人新冠病毒疫情防治的公益活動。
被告呂某深刻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危害性,表示不會上訴,服從法院判決,積極履行賠償義務。
庭審結束后,杭州互聯網法院、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檢察院與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共同簽署了公益訴訟賠償款委托管理協議,約定將25萬余元賠償款轉交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專門用于未成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公益事項。
據介紹,該案在民事公益訴訟領域,深入探索對公共衛生安全、未成年人健康權益的司法保護。未成年人因為身體素質、心理和智慧的局限性,缺乏自身健康權益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屬于需要特殊保護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權利更容易受到損害,對未成年人健康權利的特殊保護是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探索通過民事公益訴訟方式對未成年人健康權益提供司法保障,具有很強的創新意義和實踐價值。
該案在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領域,完善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懲罰性賠償的目的不是補償,而是懲罰與威懾,適用于惡意侵害或有意無視他人權益的嚴重違法行為。公共衛生安全直接關系到社會每一位個體的健康權益,本案呂某明知所銷售的是偽劣口罩,對疫情防護沒有作用,危及不特定未成年人身體健康,仍繼續進行銷售,主觀上具有惡性,依法可適用三倍懲罰性賠償。
此外,該案還對如何修補受損公共利益進行了有益探索。民事公益訴訟系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提起,訴訟利益應歸于社會公眾。本案被告損害的社會公共利益主要表現為社會不特定未成年人群體權益,為體現對未成年人權益的最大保護原則,本案訴訟所獲賠償款應直接用于全社會未成年人特別是兒童群體的新冠疫情防治等公共衛生公益事項活動。因此,本案判決判令賠償款委托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專門用于未成年人新冠疫情防治等公益活動支出。
同時,該案積極探索了未成年人權益的協同保護機制。該案中,杭州互聯網法院與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協同聯動,切實維護未成年人權益。共青團杭州市蕭山區委員會作為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參與單位,就疫情期間銷售偽劣兒童口罩對未成年人權益可能造成的損害進行了現場走訪、問卷調查,厘清了被告呂某侵權行為對社會不特定未成年群體健康權益帶來的負面影響。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接受本案公益損失賠償款,積極投身未成年人新冠病毒疫情防治公益活動,參與修復受損害的社會公共利益。(記者姚改改/杭互法)
- 標簽:公司名字取名
- 編輯:崔雪莉
- 相關文章
福建省南平農校教授 汪志錚 有些植物不僅形態優美,賞心悅目,對室內空氣還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