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前三季度消費數據:人們為什么敢花錢了
▲圖片來源:網
文 | 梁秀峰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了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含三季度),三季度經濟增速4.9%,雖稍遜于預期,但已不簡單,畢竟目前全球疫情仍然很嚴重。
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國家,基本已成定局。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值得珍視。
除了總體數據之外,出口、投資、消費數據也很受關注。這里特別談一下跟居民密切相關的消費數據。
民眾消費信心開始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先說好的。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說明民眾消費信心開始提升,大家也敢于花錢了。
消費數據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從趨勢上看,消費已經走出了疫情的深度沖擊。線下消費也在恢復過程中,傳統的商超前三季度銷售增長2.9%。
不過,雖然消費有恢復,但恢復力道還是有限。前三季度經濟增速0.7%,但消費同比下降7.2%。具體到9月份,消費同比增長3.3%,雖然有好轉,但力度不算強。
與之對比,前三季度,出口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8%。相比出口、投資正向成長,消費下降7.2%,確實值得注意。
消費拖了經濟增長后腿,可以說是目前我國經濟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今日舉辦的發布會上也直言不諱地表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前三季度下降7.2%,是比較大的降幅,雖然趨勢上是恢復的,但整體上水平還是比較低,離回到正常水平還是有距離的”。
疫情改變民眾消費行為值得關注
追尋消費下滑原因,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居民收入下滑,讓大家沒多少錢消費。可是,數據顯示,真相不是這樣。
根據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增長2.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
居民收入雖然增長也不是那么多,但畢竟正向增長,可為什么消費下降達7.2%?
原因應該是雖然大家收入沒太多損失,但對于未來仍有些擔心,想更多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疫情可能永久性地改變各國民眾的消費行為。這是國際社會近幾個月來擔憂的問題,我們對此也需要予以關注。
比如尼爾森(Nielsen)所做的調查顯示,在中國大陸,有86%的人表示以后他們將更傾向于在家吃飯。
實際上,有很多平時不太喜歡做飯的人,在疫情期間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也找到了做飯的樂趣。
但對于餐飲業來說,這卻有些難過。想讓大家重新像以前那樣熱衷去餐廳吃飯,恐怕還需要時間。
擴大消費離不開社會保障
怎么擴大消費,其實是老生常談問題。除了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外,就是要完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降低居民儲蓄率,讓大家敢于消費。
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當然主要依靠的還是經濟增長。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依舊有很大機會維持中高增速,這也是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源泉。
這里還是特別談一下社會保障問題。
這些年來,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持續增加,已經構建了基本的社會保障網。接下來,要將社會保障網進一步夯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應在社會保障支出方面有更大突破,給予民眾消費上的更大信心。
比如教育方面,是否能從目前大約4%的GDP占比提升到5%,特別在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方面,應該增加支出。
此外,農民養老金方面,是否可以建立專門的農民養老基金,或者在現有城鄉居民養老基金體系當中,提高農民養老金收入。
只有織就綿密的社會保障網,才能持續提高居民消費。
目前來看,四季度消費數據預計會繼續好轉。在消費刺激下,估計四季度經濟增長可以繼續加速。
總體而言,中國消費占GDP比重還會持續上升。消費越給力,我國經濟就會越穩健。
□梁秀峰(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柯銳 實習生:王雅晨 校對:吳興發
投稿、合作、聯系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 標簽:麻城市委書記
- 編輯:崔雪莉
- 相關文章
貝殼財經訊(記者 張冰)10月20日,公安部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共有69個,與去年同期…[詳細]